多晶硅生产冲出困境关乎光伏产业发展

长春市在取缔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基础上,加强水源地的日常监管,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无新增排污口。
/

长春市在取缔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的基础上,加强水源地的日常监管,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无新增排污口。

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然是真正的耗能大户。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指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行各业有关环保的问题此起彼伏,工程机械行业也不例外。

多晶硅生产冲出困境关乎光伏产业发展

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节能,无论是钢材的利用,还是对能耗的需求,在能源日益紧缺与钢铁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都面临一定的瓶颈。尽管现阶段有关工程机械的环保问题并没有反映在市场上,但是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性,其环保性能的消化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能够把节能减排融入到包括生产、使用、回收在内的所有环节,将能极大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所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单一环节的高成本投入,同时,也有助于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由于国内行业本身的技术沉淀并不厚实,自主创新能力匮乏,因此,节能改造更存在技术上的漏洞。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机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工程机械企业节能减排面临许多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节能减排需要大量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目前大型企业不愿出,小型企业拿不出资金进行节能减排

北京、上海等地尝试监测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等光化学烟雾前体污染物,辽宁省开展了水生生物的监测工作,四川省、云南省对重金属进行了专项监测等。吴晓青说:在这些新领域的试点监测,为环保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经验,这些都将作为中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问题是,十二五时期,中西部各地追求GDP快速增长热情很高,广西、贵州、河南等地均提出了本省的GDP增长目标,一些省份甚至提出了人均GDP五年翻番的目标。

两高一资产业成为转移重点哪些产业会被转移出去?转移到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转移?这些问题取决于东部转出区推力与中西部承接地拉力的共同作用。在产业转移中,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确实存在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把降低环保要求当做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尤其像四川、重庆、青海等这样的西部地区,由于处于大江大河上游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一旦环境保护不好,就会带来严重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影响中下流若干个省份、几亿人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一些工业园区和部分县市多家引进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

东部要转方式调结构,需要转出两高一资产业。GDP五年翻番,靠什么?上项目。

多晶硅生产冲出困境关乎光伏产业发展

降低门槛是否意味着环境标准的降低?减少成本是否意味着治污成本的减少?让出空间是否意味着资源环境的让出?优化服务是否意味着环保审批的优化?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存在下硬性指标、搞拉郎配等不当行政行为,结果是强扭的瓜不甜,甚至可能是苦瓜。污染转移的苗头已经出现2011年2月17日,环境保护部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整改要求。但是,各地必须处理好产业转移与治污减排的关系,严把项目审批关、整治淘汰关和执法监督关,避免陷入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经济发展上去了,环境质量下来了。有分析称,这与十一五以来东部沿海制造型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无关系。

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芳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严格监督管理,防止污染企业转移的建议》,建议各级政府严格控制污染转移。十二五开局之年,用工荒愈演愈烈。历次的产业转移实践证明,凡是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和产品,都是急于转移的重点。而产业转移的重点是两高一资产业,这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来说,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污染甘肃天水水源地的奔马啤酒厂也是由东部地区搬迁到当地的。再看近年来发生在中西部的污染事件。

多晶硅生产冲出困境关乎光伏产业发展

靠什么上项目?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成为首选。然而,东部地区同时也承接了污染转移,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还有一些地方,环保官员正常执法却遭停职,被指不利招商。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防止污染转移需把好项目入门关进入十二五,中西部地区建议国家实施差别化减排政策,要求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区别对待。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对发展的强烈渴望,很可能使中西部乐于承接东部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高排放型产业。从已有的信息判断,此轮产业转移也不例外。造成安徽怀宁铅污染的博瑞电源有限公司、造成湖南嘉禾铅污染的腾达公司都是当地招商引资引进的。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快速增长,不惜以牺牲当地环境为代价,漠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污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承接了3次大的产业转移,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对中西部来说,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难得。不仅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许多城市,原为农民工输出大省的重庆、四川、湖北等地也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中西部要实现跨越发展,乐于引入这些产业如此,受到污染的农田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必然会造成食品安全危机。

不少专家提出,未来10年,很可能是环境污染带来问题爆发的10年,政府应该尽快建立预警和监控制度,对于10年前、20年前有过严重污染的地区组织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对当地人群提前采取保护措施。道理很简单,一旦农田受到污染,还有什么作物能够逃开重金属的污染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证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约1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 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大米受到镉污染,其背景一定是农田本身受到了镉污染。和大米一样让人生疑的还有蔬菜、茶叶等等。

多位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提出,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暴露了土壤的污染治理和监控方面的制度缺失,他们认为,政府部门在重视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应该加紧制订相关制度,对人群和土壤进行监控,对遭受污染地区提出预警。重金属污染问题近来广受关注,专家们透过大米的镉污染、皮革奶的铬污染等事件,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出,实际上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界敲响了警钟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土壤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关注。

按照专家的观点,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壤污染。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才正式起步,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对于污染排放控制力度很弱,许多污染问题早在国家开始管控之前已经深深埋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主任李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实在全国各地重金属污染事件集中爆发之前的2005年,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达良俊教授告诉记者,一些化工厂和化工区在城市发展后搬离市区,但是对这些化工厂和化工区,有关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土壤修复措施,导致这些地区虽然天蓝了、水清了,但受到污染的土壤却依然如故。

对于环境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必须有实时的监控,至少要有定期的监测,否则一旦发现问题就为时太晚了。这就意味着这些农田里的作物都有可能不安全。最近引起关注的皮革奶的主角动物皮毛水解蛋白质,原本的去处就是肥料和饲料,这也意味着其中所含的重金属铬,最终去处也是人体。因为这些土壤上的草、种子等植物,甚至树叶中都含有大量重金属,它们都可能成为某些动物的食物,然后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到食物链的顶层生物人的体内。

这是中国首次针对土壤污染的全国性普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院博士赵大云说,受到重金属污染的食物或者农作物,目前并没有任何通过肉眼辨识的方式,普通人很难设防,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监控制度,目前国内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在发达国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各项环境数据,包括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以及人体的重金属含量都有严密的定期监控制度。

曾经有科学家想调查国内的人体铅含量,结果发现除了极少数大城市对人群的血铅含量有监测数据,在一些中小城市,想了解情况根本连基础数据都没有。如果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这些土地至少需要两三百年才能干净。

随着一例又一例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土壤污染已经开始给我们颜色看了,但愿未来不会再出现毒大米、毒蔬菜甚至重金属污染的肉类等食品安全问题。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约10%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其中镉、砷污染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受污染耕地的40%。


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